当前位置: 设计名师 > 王必成个人空间 > 设计博文

镜头下的故事

日期: 2015/10/27

在摄影史上堪称传奇的徕卡相机首次携手亚洲首屈一指的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此次徕卡相机推出的“徕卡镜头下的中国”系列摄影展由三位知名摄影师的作品组成:高空摄影师Castell-Rüdenhausen在1930年代拍摄的“飞越中国”、Hans-Georg Esch拍摄的当代中国都市景象、以及曾问鼎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新人奖的中国摄影师黄京的“人迹”(Traces of Humanity )作品,向摄影爱好者和藏家彰显徕卡所提倡的影像艺术。 文化和艺术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所以每当我看到这几张摄影作品时,我都会惊叹于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沧桑巨变。 80年前,德国航拍先驱Wulf-Diether Castell-Rüdenhausen 伯爵(1905–1980)成为首位从高空俯拍中国的欧洲人,其镜头下长江中行驶有序的船只和威严壮丽的紫禁城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此系列作品并行展出的是知名摄影师Hans-Georg Esch的当代建筑系列作品,Esch在无人机协助下,用相机捕捉到的景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都市的繁荣面貌。 这几张摄影作品,妙趣横生地呈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对比,两个跨越时空而又不同主题的作品系列,恰好能给世人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巨变。 绝对可以说,这几张摄影作品,可以堪称为艺术品了。 而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每个人都是摄影师。朋友圈里好像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大师”的作品,打开朋友圈,到处都是或各种美颜后的自拍或食物的精心摆拍或景物的滤镜效果图。自从自动修片的美颜相机一出,似乎每个人都成为了摄影大师,修片高手。佐以煽情文艺的一句话,大家摇身一变,就都成了浪漫的画家,多情的诗人。 这个社会多么纯粹啊,似乎每个躲在手机之后的灵魂只要披件不同的外衣,就又能变成另一个人。 有的时候我会想,这么多爱好拍照晒图的人,究竟他们是真的真心喜欢拍照还是仅仅是热衷于社交软件的曝光率。 ——“今天天气真好。”然后咔嚓一张阳光明媚,媚眼如丝的照片。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然后咔嚓一些小资的食物照片。 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手机吃饱比自己吃饱更为重要。因为真实的你谁也看不到,但是大家认识的都是虚拟的你,存在于社交平台那个明眸皓齿的你。所以,人们把图像当作一种记录伪装的工具,而非艺术。 相较于真正的摄影艺术家的不同,人们随手就会拍各种东西,美其名曰,“人生处处是风景。” ——“终于来到了这个旅游景点,我要站在一个安全线外的巨石上拍张照片,证明我突破自我,勇于挑战。” ——“来到了大地震的震后村落,终于感受到了当时的惨烈,我要发张照片让大家都能感我所感,思我所思。” ——“今天不远处发生了连环车祸,不行,我要赶紧去拍下来分享一下,这样大家都会问我拿一手新闻。” …… 实际上,他们在拍照的时候是没有带入任何思考的思想的。他们仅仅是为了充实自己虚拟的生活而去寻找素材,而往往这个素材也还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被发出去。在这件事情上,仿佛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但他们对画面的尊重不代表背后的一切,他们在拍照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对被拍摄物体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就像是之前在藏区发生的有很多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的人,为了更好的记录藏区人民的生活,抓拍他们的形象,就突然地把藏区小女孩包围起来,用相机靠近他们的脸,试图拍到最真实的反应。可是,他们没想过的是,这样做是否是侵害了他们的权益,给他们造成了伤害。他们是否去询问了他们是否可以进行拍摄?答案是,没有。在他们的照片中或许也确实呈现了他们自己想要的效果,可是,他们却没有更带思想的去尊重别人的人格。 而真正的摄影艺术家,则更会在作品中参杂进自己的感悟,及对被拍摄物体的一种尊重。无论这是不是作为一种生命体存在,我们都应该用一种对他人尊重的心态去进行表达。对于真正的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来说,他们不一定使用大块明亮起眼的色彩,或许只是一些平淡冷清的色彩,却莫名萦绕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却能瞬间调动人们的情绪,或为击溃人们的心灵防线,或为抵达人们的心灵安全地带。这些,都是一幅作品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意思,也正是一个摄影艺术家想要表现的情绪。 他们或许也没有那些多的悲天悯人的心情,不过只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个过一天少一天的过去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给未来留个念想。这些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斟酌研究而留下的摄影照片,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